重力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17:44:13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力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说课稿1

在物理学中,用天平称得的是物体的质量,用弹簧秤称得的是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天平和弹簧秤之所以能测出不同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这是由它们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决定的。

我们使用的一般天平,是根据等臂杠杆的原理制成的。设天平的臂长为l,被测物体所受重力为G1,砝码所受重力为G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当天平平衡时,我们得到

G1·l=G2·l,即G1=G2。

所以,当天平平衡时,物体所受重力与砝码所受重力相等。由于天平的尺寸与地球相比较是很小的,可以认为被测物体和砝码均处于地球上的同一地点。设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有G1=m1g,G2=m2g;由于G1=G2,所以m1g=m2g,所以m1=m2。以上就是用天平称质量的原理。

这就是说,一个物体无论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当用天平来称量时,物体的质量总是等于与它相平衡的砝码的质量。在其他天体上,用天平也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测出。由于弹簧秤中弹簧的伸长与作用力大小成正比,所以我们从弹簧秤刻度的指示数值就可以直接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质量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一个物体的质量不会产生变化,把这个物体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量时,其质量数值仍然等于在地球上所测得的数值。而物体所受的重力由于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的差异,在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数值。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的质量小,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弱,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大约只有地球重力加速度数值的1/6,所以在月球上用弹簧秤测得的重力也只是在地球上测得的数值的1/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力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 ……此处隐藏25029个字……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重力说课稿15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

课堂练习:课本P62:1、2

三、小结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作业P62:3、5

五、板书设计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

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六、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重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