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4 17:44:17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火之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1

本课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问题做如下反思:

一、巧用多媒体

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像,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这是本文第一次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更是借助了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雷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可怕后果,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这从孩子们的朗读中就可以感受出来。

二、善磨关键词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这个词的教学,当时可以问一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曾被“冷嘲热讽”过吗?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应会更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我注重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在富兰克林看来雷暴是什么呢?”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两句话,我接着问道“富兰克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接着通过品读文本很快找出了相关语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这样学生就把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并为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纵观整堂课,我的教学预设虽按计划完成但创新度不够,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以老师的立场来设计教学的所有环节,在备课之初我很想求新求变,有所创新但反而落入了俗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教学。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2

本次杨树亚工作室课例研讨我执教了《天火之谜》第二课时。课后参加活动的专家和工作室其他成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也冷静理性地反思了这节课。现将自己的思考做简要表述。

首先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天火之谜教学反思相关内容:《奇异的激光》教学设计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会看病》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24.少年王冕(第二课时)全员编导全程推敲——扬州市名校长马式先《推敲》教学片断实录与赏析《与象共舞》说课稿《草帽计》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就文章的主旨,我拟定一条教学主线——了解富兰克林其人。但这不是这堂课的全部,更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只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为此我在这条线上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就课文部分内容把“天火之谜”改为“天火之迷”;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特色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同时这样设计也是想用一个有驱动力的话题去规避琐碎的提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的确自己考虑不够细致。因为学生对“迷”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导致教学过程走了弯路。即便是告诉学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一设计无疑是告诉了学生一个结论,只不过是让学生找出论据而已。这样的设计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思维价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数学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设计当属于演绎法,而演绎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创新。如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想这样设计当属数学中的归纳法,思维深度更大,更有探索价值。

其次,我想就“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就语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实就是“听、说、读、写”,但把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来,其手段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抓住某个或几个所谓重要的词语来解读文本看作是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就本课“了解富兰克林其人”这个问题来说,我并不认为“欣喜若狂”这个词语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词语只是写出实验验证了他的推想后一种兴奋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这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和富兰克林这个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能不能画等号,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联系,学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问号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学有时不能强人所难。本课中我在第一板块中所采用的“利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对比朗读,以及第二板块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正是运用了语文的手段解决“了解富兰克林其人”的问题。我想,对于高年语文教学而言,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谋略。

再有,我想说说“教书”与“教学生”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生”,而不是“教书”。书只不过是教学生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教会学生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载体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定逻辑串连起来,从而得出教学的主线。就《天火之谜》这课来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会从烘托对比中,以及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学会在理解基础,掌握好的方法进行复 ……此处隐藏5863个字……的孩子来说不是件难事,但是对小部分孩子来说,挺不容易的。但是因为有小组合作,所以,画出简易的实验风筝就显得比较从容轻松。很顺利地,6个小组准确地将风筝画了出来,结合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文本中的关键词,将富兰克林这样设计的原理也准确清晰地解说了出来,让我倍感欣慰。这样的环节让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科学课,让学生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许多。

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欣喜若狂、啪、发麻”等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来感受富兰克林的勇敢与执着。又从想象别人的前后反应,来从侧面感受到富兰克林验证过程的不容易,从而被他的勇于探究、敢于实验所折服。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7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8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9

转眼学期已过一半,我们五年级现教学第六单元,学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的秘密,诺贝尔发明固体炸药的事迹,谈迁用二十多年时间撰写《国榷》的故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下面就教学《天火之谜》教学情况作一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学生对于科学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离相对遥远,课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学家的机会,让学生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教学此文,我把“风筝实验”作为重点,从中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集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复述由老师带领,设计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话说三百多年前,这一天雷电交加,乌云密布,就在这样坏的天气里,居然有一对父子准备放风筝啦……”学生饶有兴趣地跟老师一起走进设置的特殊情境中,一起当堂复述实验。

在我第一次研读完课文后,决定把雷暴的可怕做为课文的切入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风筝实验的伟大意义,并感受富兰克林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图片,让学生抓住雷神的特点来说句子或短语,学生会结合生活说出“凶相毕露、狰狞、残暴、凶猛等”,由此特点说说为什么会是这种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雷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并把这种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抓住“不仅……就连……也……”的一段话,指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他的不屑一顾、怀疑。)既而想象说话: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取笑。在观察、归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内心的苦闷,讨论此时是争辩还是沉默?富兰克林选择了用事实证明一切,从而显示了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让学生发挥想象。

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

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而他的这种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就是:注重观察、实践,实事求是,对待学问有认真、执著的态度。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