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22:36:29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1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创设,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我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我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2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3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估算例子,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估算,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二、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4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5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 ……此处隐藏5636个字……,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11

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反思:

新课标比较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尤其应从小学的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疑惑:

1、估算算式的格式不知道怎么写,书中没有介绍“≈”,是让学生直接写“190+220=410”,还是写“192+219大约等于190+220=410”这种半文字半算式的格式?

2、本课的教学与例3、例4是同一个教学情境,既然是500个瓶子送一次,那么前两周的520个,就还有20个多出来剩下的,本课这20瓶却又忽略不计了?我们两个班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于学生这样的疑问该怎么处理?

3、估算是会估算了,但学生纯粹是为估算而估算,写明是让你估算的,有些学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再给准确数找个近似数就算是估算了,多数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去算,但如果不是估算而是普通的计算题,却没有一个学生会用估算去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12

二年级是初次接触估算问题,因此对于所学内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估算,感受它与精算的不同,复习时我特意设计了整十数的加减口算,意在让他们感受到整十数比较好算。同时还设计了猜猜“最接近的整十数”,用意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估算的基本策略,知道如何估。学习估算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只有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因此,教学中我以老师去书店购书为内容,导入学习情境,先猜老师买的一本大约30元的书,准确价格有可能是多少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估算的现实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解决妈妈带100元给我买了一双鞋,钱够吗?如果够,大约还剩多少元?”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很快发现老师不出的题少了鞋的价格,无法判断钱够还是不够。当我让孩子们自己补上价格再判断、估算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的高,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我很惊讶。教学中我强调的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学生的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我都积极的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节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在后面的练习“最接近哪个整十数”中放手得不够,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出题,估一估生活中的数。在体现估算的作用时,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问到: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时,学生虽然说出了:“算起来比较快,应用方便。”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估算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自觉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有关估算的方法,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才能很好地去发展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13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价值。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基础上教学的。在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本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综合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节课知识点,首先我让学生体会“估数”,做“下列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估数”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估算”作铺垫;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学习估算,感受与精算的不同,我设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整十数比较好计算。以上练习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打下较好基础。其次,在教学新知时,我结合具体情境,由“帮妈妈估计买三样物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这节课,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发现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来的练习也做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能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或题目去估算,仔细思考可能有如下原因:

1、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口算得数更加直接、方便,学生已经习惯于精确计算,因此他们没有体会到估算的好处,不容易产生估算的需要。

2、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了估算而估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举出大量需要估算的例子,体现估算的优越性,尤其是数字越大,越能体现估算的好处。在解决应用题时,让学生圈出“大约”这两个字,目的是让学生区分估算和精算的区别。

总之,估算是以熟练、准确的口算为基础的,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的训练,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