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29 21:19:51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1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该“教什么”。我先是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希望内心里能涌现出一些构思的激情。可是好几天里,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导游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层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存有兴趣去读这篇文字。然而我始终没有设计好中间的程序,因为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样一来,我的训练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转换句式上,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而不可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进行引导了,这样是有点偏离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了。再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不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去思考和探究这些事物或现象。当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如果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对语言的复述训练上,也是可以的。

我执教的班级学生,是属于基础不太好的那类,对学习的兴趣尤其不够,一般的常规模式的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致。课堂学习中,常常会有很多学生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样一篇不是很生动的说明文,我应该怎么定位呢?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是我困惑最多的。

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文,应该有一些新知识点,比如: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要知晓的,并要尝试一些说明的方法;课后的问题:借助具体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办法和艰辛过程,这是基于文字表达上的头脑再现,需要指导学生有效达成。可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好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致。该怎么实施教学才能完成以上的几个目标呢?

我又读了这篇课文,而且反复查阅资料,期求再寻找到新的视点。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到金字塔参观游览。导游针对金字塔的特点和建造分别进行介绍。如果能转换好句式,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这种常规思维,因为在10年前,我就这样执教过这一课。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2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聪明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是埃及金字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障碍,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的情绪。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时的初步了解,到课堂上进一步感知中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坚固、奇特,感受古埃及人民勤劳智慧,同时激起继续探究金字塔的愿望。

我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回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配以声像资料,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金字塔。扣住课题,既解题又审题,激发内在的学习诱因,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走近埃及,然后播放一段视频,并配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作为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在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时,我抓住数据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数据的运用最能体现出金字塔的宏伟,我学用书上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吨几乎没有概念,我把学生平时经常能看到的卡车进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体会出金字塔的宏伟。在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时,抓住关键词句“很平整、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方便学生去理解。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三分文章七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朗读与感悟紧密结合,读是为了感悟,感悟是为了更好地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理解了宏伟、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读,使学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对埃及人民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埃及金字塔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结构的精巧,并学习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解决金字塔如何建造这个问题时,学生从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头的方法后,有效运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直觉感受中,轻松地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担任拓展的重责,而今天我让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带着他的伙伴去了解金字塔。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关于金字塔的资料,收上来后挑选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将他们的资料整理到媒体当中。在课堂上,让他们自主拓展,自主交流,为激发他们课后探索埃及金字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3

上完《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感觉心里空空的,到底上的怎样?我不知道,但总觉得和自己想要得效果差得挺远。后来,师傅说了一句话:“你的课少了点火候!”

少了点火候?哦!少了点火候------ 是的,少了点火候。

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品读文本,体会重点。在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超越。

但是,我处理的并不理想。现针对本堂课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 本人对文本的钻研程度不够,还浮于表面,“缺少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教研员陈道佩老师第二次跟我说了,但一直苦于没有深刻领悟。)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心里明明知道哪里是关键,哪里要重点说,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实现。《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我知道重点应放在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上,但听课的老师认为,没有讲透彻。

二、 关注学生的发言,顺势推舟,做好追问。一节好的课不光是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就可以的,还要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一些我们教案中涉及到的,要及时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

三、 知识性错误不可原谅。板书时,写到:(金字塔)重 230万块 2.5吨,这是欠妥的。第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另外,2.5吨不是总重,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230万块×2.5吨;还有,我在拓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时光倒流,你可以回到 ……此处隐藏6719个字……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在情感上深深地震撼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地读懂了文本。所以,我紧扣"平整"一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奴隶的艰辛,感受工程的浩大,再读最后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1.读的深度不够,教者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的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引导缺少方法。

2.课堂的评价缺乏。教者不知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把握不住评价的时机。

3.没有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边读边想,还做得很不够。

4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文学素养贫乏,朗读水平不高。教者在课堂上大声范读课文较少。

总之,我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我希望,在本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的研究,把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14

我上了《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此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它的建造过程和方法。课前经过对教材深入细致地解读,参考了许多资料,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2个:1、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并适时地灌输写作方法。2、通过具体的字、句体会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经过反复的修改和编排,我最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5个环节:

1、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举世闻名的世界地位,那么本节课的导入,首先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埃及金字塔的举世闻名入手,设置疑问:埃及金字塔为什么会如此闻名于世呢?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去品味、感受这茫茫大漠中的奇迹。如此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基于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3自然段,那么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告诉我,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这让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依赖我的习惯。这个结果令我有些惊喜,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并且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3、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此处体会“作比较”的好处。最后,作者在这么多座金字塔中单选胡夫金字塔来体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这就是应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另外,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读能熟记,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因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处安排读的次数也比较多,讲解前后各齐读一次,中间自由默读一次,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 “这么宏伟精巧的建筑物,到底它是怎么建起来的?”对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这一环节,我想,与其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不如让学生自己在书本中找答案更能加深印象。于是,我采取与第2自然段相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上述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寻答案并加以概括,那么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再次体会古埃及人民智慧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发现金字塔的建造至今仍存在许多谜,以此激起他们对人类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这不是重点,因此仅略为带过。

5、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做小结,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辛,因此金字塔不愧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激起学生对古埃及人民以及金字塔的崇敬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一段。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永远都能创造奇迹,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也许就是奇迹的创造者。

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得较为紧密,一张一弛,节奏紧凑,重点突出,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下来,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是一个另我颇为头痛的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学生要么是过于活跃,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教材内容,浮想联翩,要么就像这堂课上,规规矩矩,生怕说错了一个字。经过反复琢磨,我想这是由于我对学生情绪的掌控不到位,有待加强;另外,问题设计得也不够严谨巧妙。这些导致我要么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要么是有了热情却控制不住学生的思绪。在这方面,我得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才能获得提高。2、板书不够及时。及时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地梳理,还能加深印象。但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和急于进入下一环节,有时竟忘了板书,而后想起来了才补上去,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3、尽管备课时我已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但对于金字塔的建造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还是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么一放手,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想象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有待考量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水平,让我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15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章四、五小节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古埃及人民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搬运石头,垒石块。然而,金字塔又是古埃及人民的一部血泪史,然而,第三小节仅仅用“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多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为了让学生对这段辛酸史有更深刻地认识,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奴隶们含辛茹苦的干活场景,通过再现情景,让学生感受在法老的残酷统治下,在烈日炎炎的炙烤下,在食不果腹、饥不择食、衣不遮体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在与亲人生死相依的境况下,在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奴隶们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激发学生对具有无穷智慧的古埃及人民崇敬的同时,生发对古埃及人民悲惨境遇的深深同情之情,以及对奴隶主(法老)草菅人命的仇恨与愤怒之情。

在学习第3自然段中“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时,我让学生和学校前面一幢教学楼的高度比较,让他们仰视大概有多少高度。随后,由学生来读,我分别用平视、稍仰等角度评价,学生从老师诙谐的评价中明白了读这句的语调应该激昂有力。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