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9 07:10:23
咏雪教学反思

咏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雪教学反思1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教学时紧扣华山的“高”,以读为主,辅以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才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顺势引出“艰难”这个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艰难”一词。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而“除了、都、远远近近的山、山腰间、那么近、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通过简笔画来理解,感悟、品味,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尽情表达。《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中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到位,朗读指导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些方面努力。

咏雪教学反思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笔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即兴教学,联系生活

文中说太傅给侄子们讲诗文,他并没有正襟危坐、严肃刻板地按即定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即景生情,设疑、引导学生设喻描写当时的雪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们可能把注意力转向了门外的雪景。他没有批评孩子们的不专心,而是接着讲他的诗文,因情设疑,让孩子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描写此情此景。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所启示: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课中可以停下来随机引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教学要因势利导,即景教学,即兴提问,即兴作答,既开发学生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实例。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教科书,而忽视学生主体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

在太傅出题后,胡儿与道韫都回答了问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由的讨论,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这两个,太傅对这两种回答,只是“大笑乐”,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十分耐人寻味。在学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别优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自然地发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的等次。特别是在学生答错的时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启发、悉心引导。报之以微笑,鼓励学生再来一次,重试一次。

三、问题开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无穷无尽的答案,而学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实际就行了。我们以往的提问往往只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圈内引,把学生往一个目标带,限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创造力,把许多天才扼杀在摇篮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反思自己,尽力设计开放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

咏雪教学反思3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 ……此处隐藏8451个字……当机立断说:“同学们,那么接下去的时间,我们就去外面欣赏雪景!”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我继续说:“我们边欣赏,边思考,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同时,我们也再想想,还能不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学生一涌而出,沉浸在了喜悦的气氛中……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雪景,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和我们昨天观看的下雪相比,速度太快,雪应该是飘,和柳絮更像,而盐只能是用落!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下落的路线太直,雪会随风起舞!

生3:我倒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雪落在手心里的感觉,是冰的,手感和盐相似,而柳絮应该是暖的。

……

生4: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两种比喻都非常高明。从物质上分析,雪更像盐,而从感觉上分析,雪像柳絮,只不过因为两个人比喻的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我觉得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比喻,和两个人的性别有关系,女孩子更浪漫些,而男生比较理性,所以有盐和柳絮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

我不仅为和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大笑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接着,学生们又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扑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生2:飞雪,如不惧人的小蝴蝶,扇动着着翅膀,随着风,四处乱撞!

生3: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又如芦花般,在天空中飘飞!

有学生反对了: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比喻说完了?学生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多亏了这一场雪呀!

教学反思: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二)让学生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本堂课的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既是如此,两节课又何妨?!

(三)就地取材,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本是想通过文言文的三读“读通,读顺,读美”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谁知学生居然对雪没有具体的概念!当发现阅读主体的个人体验游离文本之外,我一下子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点慌但却想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声音,所以继续请同学们说下去,而学生居然又说出了一个与教师预设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幸好,一场及时的雪,使学生在有趣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认识,这堂课总算是有了一条漂亮的尾巴!可是,如果没有那场及时雪呢?看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绝不能成为一句口号!

回顾这次课堂教学因疏忽带来的意外,从最初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慌乱、紧张和当机立断,以及最后的惊喜,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翱翔!要知道,学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在深入研读和挖掘文本的同时,全面了解把握学习主体的情况,正确使用和处理文本,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超越预设、创造精彩!

咏雪教学反思14

当教学完成后,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应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

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

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

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6、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