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观后感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闪光少女》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直以来,青春片成了“怀旧”的代名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父辈的革命情怀,是70、80后的大学生活,是创业者的青涩日记……语调里充满了感伤和苦涩,有时这些故事里又带有几分成功者的自恋,一个个年少时就未能打开的心结成了故事讲述的开端,总之无趣大于可爱,矫饰盖过天然。
如果青春还有另外一种苦涩的味道,那一定是一种孤独,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与无助,一种付诸行动却一无所获,惊不起半点涟漪的痛苦。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只有一个人对影自怜的时候,世界确乎是不完整的。《闪光少女》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主题,但是剧作本身又跳出了感伤的限制。
《闪光少女》是一群慢慢被音乐学院附中所忽略的民乐班学生,为了证明他们热爱的音乐也可以有观众,通过组建乐队重新找回“存在感”的励志小故事。鲍鲸鲸的天才创意将青春期的孤独和身份认同的话题巧妙的编织在了传统民乐和西洋古典乐的冲突中。她笔下的少女默默无闻,但为了爱情却爆发出了能量惊人的小宇宙。她的诙谐幽默战胜了心态苍老者的怀旧,用满满的少女心画出了青春最靓丽的弧线。
徐璐赋予陈惊身上“神经大条”的气质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她就像一朵自由舒展的小花,她会为谁是欣赏者而纠结,但是她更享受开花的过程。《闪光少女》比起其他的青春片在表演难度上给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徐璐不仅要展现出青春期少女独有的活泼可爱以及恋爱的烦恼,她还需要用乐器来表达自己,扬琴是她和别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音乐是她身份的另一个象征。徐璐灵活手指流淌出的旋律,是不甘示弱的自我表达
《闪光少女》里的徐璐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被太多的规矩束缚,没有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她渴望交流,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陈见。徐璐的“2.5次元”乐队,用乐观和坚持打破了坚不可摧的次元壁,不仅展现了证明民乐的价值和音乐美感,而且找回了青春期自我的“存在感”。因为对于成长来说,“存在感”要比其他事情重要,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可以获取身份认同,从而摆脱“异类”标签的心理安全阈值。
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片。《闪光少女》讲述的是少女陈惊与小伙伴们一起组成2.5次元乐队,大战西洋乐的励志青春故事。
陈惊是一个学习民乐扬琴的少女,喜欢上了弹钢琴的帅气师哥,为了跟师哥在一起,做了不少的傻事,替师哥翻谱子,在楼下摆“心型”蜡烛向师哥表白,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番真情,换来的是师哥的`无情践踏。也因为这个原因,引来了民乐与西洋乐的“斗琴”。在陈奕迅饰演的上级领导视察的这天,由古筝演奏者“千指大人”率先奏起战歌,向西洋乐发起进攻,后双方你来我往的各占上风。直到唢呐一响,一曲百鸟朝凤,奠定胜局。
在追师哥的过程中,陈惊做的最正确的一件“傻事”就是组建了2.5次元乐队。陈惊向师哥说喜欢师哥,师哥问她是学什么的,陈惊说是扬琴,师哥不知道扬琴是什么乐器。陈惊就想要告诉师哥,什么是扬琴,就像找几个人一起组建乐队,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愿意和她组队的人,直到找到了2次元宿舍,这个宿舍里边的人都是喜欢二次元的人,为了让她们参加自己的乐队,陈惊不惜重金相邀,每周一个手办,终于让他们加入了自己的乐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2.5次元乐队在一个漫展上进行表演。还上了电视。陈惊以为出名了,师哥就该知道扬琴是什么了,就有了去师哥宿舍楼下点“心型”蜡烛表白的事。
这部影片,有青春,有热血。也让我有了几点思考,第一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可以学习西方的东西,但是,不能崇洋媚外。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想要固步自封,不与世界接轨,是不可能的,但与世界接轨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其他人的跟随者,反过来欺负自己人,而是为了强大我们自己的民族,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第二点是,如果喜欢一个东西,就要去守护它,不要因为别人对这个东西的看法,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就如剧中的民乐学生一般,二次元也好,民乐也罢,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要轻言放弃,就算可能受到了别人的不理解,也无所谓,毕竟,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很酷的。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而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开始珠玉蒙尘,历史悠久的编钟被新时代遗弃、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代表中国之声出战欧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销声匿迹。
本该属于民族传家宝的传统乐器,在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不否认西洋乐器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其独特的音色让它有嚣张的底气。可是,是谁把西洋乐器送上这片土地的王座?是谁将民乐弃之如敝履?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不仅是民族乐器,还有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古风歌曲、汉服文化,又是谁在狠狠地甩开它们?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新时代的声音,但它们伴随着华夏民族的世代子孙从蛮荒、战乱一直走到至今,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你们怎么舍得弃如敝履?它们值得每个人的尊重。
虽然,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但,更重要的人心,是谁在操纵那沉默的螺旋?
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试问,中国以外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外国人在过着春节?七夕?或者换个问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偏安岛国的邻居尚且能将改良的唐服发扬光大,被水果姐等多个外国巨星设计入MV,而中国的汉服,又在哪个国际舞台上有过半点水花?
同样是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服为何引人争相模仿,汉服却被“另类相待”?
是时候醒醒了。等你的子女对粽子节不屑一顾的时候,你又如何告诉她全家一起包粽子的其乐融融?又如何让他了解粽子的那般美味?到时候,他还愿意品尝一个廉价的粽子吗?
可惜宣传不够、没话题、没热度,浪费了一个好声音。应该全网运营让节奏带起来的,有些信息,是时候重新构建了!
见过一个老爷爷来学校演出中国古典音乐,当时他说了一番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中国古典音乐如果再没有人传承下去恐怕是要断了,很多外国人来学习中国古典音乐而中国的新一代都热衷于一些欧美的摇滚嘻哈和重金属音乐,他当时说的时候眼眶里包含热泪,所以支持传统古典音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