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时间:2024-10-25 14:13:52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的结尾注定要成为影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不仅在于她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力量,还在于她带给了观众一份难以抗拒的戏剧高潮,以及令人激动又不乏深思的观影体验。影片最后,当伊桑·霍克站上课桌喊起那句“o,captain,my captain!”,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便开始升腾,直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死亡诗社”的成员都站起来,充满自信和坚毅地看着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基丁老师时,那种沸腾的感觉尤其明显。仿佛有一股力量在体内横冲直撞,让整个身心为之触动,这股力量与成长有关,与态度有关,也与坚定不移的信任有关。

此时此刻的基丁老师,被校长呵斥快点离开,沮丧中夹杂无奈,但孩子们带着独立态度展现他们对他的支持时,他所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成长以及站在课桌上的勇敢,他所感受到的,是自己所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总算在部分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那种对自己的信任,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最大的欣慰!所以,他可以带着微笑离开教室,带着欣慰感谢孩子们,而留下的,是注定要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

《死亡诗社》的前三分之二,都可以称得上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而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能够激起思想浪花的悲剧。这种剧情架构,没有丝毫的取巧之意,只有朴素到近乎沉静的诚意,使得整部影片充满看不见却着实存在的力量。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是一部浪漫而激情的喜剧。在富有个性的基丁老师带动下,年轻的学生们在视“传统和纪律”为第一要务的“地狱学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领会到了诗歌的非凡魅力,体悟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种可能。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他们开始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但在传统和纪律占据统治地位的环境里,过于自由的喜剧注定要在一些阻碍前生出一丝悲剧。热爱表演的尼尔从来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在基丁老师的教导下,他开始敢于追逐自己所爱,也敢于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舞台上的尼尔充满了活力,的确具备表演天赋,但当父亲出现在剧场里时,他知道,自己的追逐又将面临阻碍。果不其然,父亲显然不希望他成为舞台上得一个表演者,而更希望他按照他的期望去进行自己的人生。尼尔压抑了自己的激动,却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抗。而尼尔的死,不仅带来了伊桑·霍克在雪地上的沉痛哭泣,也带来了基丁老师被校方开除的悲剧。倡导自由追逐的“死亡诗社”因为一个勇于追逐自己的个体之死,导致一个团体的静默之死。这无疑给整个影片添加了一层厚重的悲剧色彩,但也在影片最后,学生们以站在课桌上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希望——种植在学生们思想里的自由之花,终将绽放。

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动,没有令人震撼的宏大场面,没有热血沸腾的动作大戏,任何商业大片所惯有的元素,在这部影片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她是那么的朴素,朴素的开场,朴素的叙事,朴素的场景,朴素的演员,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淡雅的素描,离生活很近,与真实不远。但她又是那么的富有力量,有力的情节推进,有力的台词语言,有力的思想内涵,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人物,都用诗意的方式传递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真谛。“抓紧时间,孩子,让你的人生不同寻常!”、“人们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站上讲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如此这般的诗句,如此这般的态度,如此这般的思想,让这部影片非同寻常。

在商业片横冲直撞的当下,《死亡诗社》像一股不羁的清风,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温暖着思想,传递着力量。尽管时光飞逝,这部二十四年前拍摄的电影,到现在还能让许多票房高昂的电影汗颜不已。她揭示了电影的一个真相:好的电影,从来与华丽的场面无关,只与蕴含其中的思想有关,即便朴素无华,也能充满力量。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在美国一所著名预备教育学校的高中里,一个教英语文学的老师基丁,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引导一个班的高中生寻找自我。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时期,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压抑。

基丁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带领学生们观看走廊里的伟人像,鼓励他们像伟人一样思考,一样抓紧时间,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们也会想一想,其实伟人们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两个一样的天才呢?他们的成就与性格都很独特,他们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没有那么早,也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紧时间找到自己热爱的是多么重要。

基丁老师在教诗歌的时候,让学生们把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都撕掉,直接进入到浪漫主义诗歌的讲解上。就像他说的,我们读诗写诗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要表达人类的激情,证明自身的存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诗歌,人们要多关注自身的天性品质。人人都热爱戏剧,人人也都在上演戏剧。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热情。站在平地上与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于站到桌子上去,要敢于飞得高远去看世界,更要敢于去开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看到从众的害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跟随他人,要有主见,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师也毕业于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学,他的种种教学都是对那个时期被压抑的思考。他们那个时候成立了诗社,当时同学们所做的诗歌都被收录到一本厚厚的书里,放进了图书馆。如今基丁老师又回母校教课,他难以忘怀自己的高中时期,在教学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导学生们释放天性,追寻自我。但这并没有得到校长与其他老师的赞美,而是要求他停止这种教学。现在比基丁老师在高中的那个时期还要现实,这所高中就是要送学生们去著名的大学,将来做律师、医生、银行家等。而且现在的教学都是以前反复使用过,验证过,保证能清洗学生们的头脑,最后达到学校与家长的要求,光荣毕业,无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最内心的要求是什么,都将会被埋没起来。一套教育方法就这样形成了传统与经验,而忽视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学生们暗地里效仿基丁的时期,也成立了诗社,开始热热闹闹,学生们找到了快乐,在迷茫中探寻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个学生特别热爱戏剧,报名去参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虽然同意他演完,尽管他那么有演戏的天赋,但他的父亲还是坚决把他带回家,要为他转学,一心让他上哈佛成为医生,当天晚 ……此处隐藏3439个字……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Neil 由于坚持自己的表演梦想和父亲发生争执,但父亲并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挠,于是 Neil 在绝望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 老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学校开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 Neil ,一个大胆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有错吗,但就是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同时也有些同情 Keating 老师,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有错吗,但就是违背了威尔顿预备学院固有的风格,被大家所排斥。毫无疑问,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来选择教师,我们一定会选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中学的我们都期待大学多元的教学模式,都希望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灵活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应该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屈指可数。更多的老师都拘泥于知识本身,他们忽略了传授知识的方式,他们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兴趣,说得更严重一点,他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说中而不像在上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我们呼吁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带领我们走出课堂,用心灵去感受知识,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再说说大学的社团。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往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摇摆不定了,一些宣传者的劝说很多时候都能左右我们的意向,于是,我们就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兴趣。其实,社团应该是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的。另外,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我们也有动力坚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 Neil ,他清楚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 Keating 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亲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挠,他不惜用生命向父亲表示抗议。我佩服 Neil 的做法,但并不完全赞同,追求梦想没错,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对一门艺 术感兴趣可以暂且先把它当做业余事业,把父母为自己铺设的轨道当成主业,等到自己学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爱好,这样未尝不可,而且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许 Neil 当时理性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如果 Neil 没有选择这一条绝路, Keating 老师也不会被开除。从我的观点来看, Keating 老师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得到学校的承认,但他得到了 全体学生的认可,他把在当时来说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他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乐在其中,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典范。该为 Neil 的自杀负责的不是他,是 Neil 的父亲,是传统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Keating 老师不过是替罪羊。

最后,我希望《死亡诗社》里面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对周围的影响,希望越来越多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在大学校园,让学生愿意主动汲取知识的甘霖,全面地认识自己,全方位地认识世界。

死亡诗社观后感6

星期天我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好可怕的名字,或者用另外的译名更好,例如,春风化雨,呵呵。这老师的目光真的很平和温暖啊,为什么现实中的他要自杀呢,我认为我没见过如他一般的笑容,但这可能只是他的面具。

从电影内容来看,我想,他是个好老师,但是为什么要选择在那样的学校,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呢,他的毫无规则,会刺到很多人的心,呵呵。我看过的评论,也思考过他的方式,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有人认为古往今来,写诗的人都是空洞而无病呻吟的,他们都困在自己的情绪里而无法行动,并不如他们所写的诗那样飞扬,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好好的想了一番这个意见。

其实,写诗,是需要心情的,一个行动中的人,确实无法写出诗来,又或者,即使在行动中,也还有能力和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才可以写出诗来,而且,写诗,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心灵,只有没束缚的心灵,才能写出好诗,看起来,就像这位船长一样,毫无规则,或者,不遵守规则。一个开放的心灵,因为全面放开,也意味着容易受伤,人要有能力保持适当的距离,就不那么容易受伤,所以,写诗,作为一种升华,它应该真的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因为它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停下来,以既是自己又非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情感。然后把它放大、表达,知道有人共鸣,就知道自己毫不孤独。写诗,就像电影里船长教那位最强迫症的男孩写诗一样,只有放开自己,才能写得出来,创造得出来。写诗不是用修辞让它花哨,现在我越来越不喜欢修饰我的诗了,呵呵。至于是不是都是空洞和无病呻吟呢,我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一首公认的好诗,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样子,否则,他怎样修饰也还是空洞,不要看低每个人潜意识里的直觉,呵呵。只不过,我想,忧伤的诗经常能打动人心(可能是一般人都在心里压抑了一些忧伤,可以借助这些诗更好的抒发出来),有很多人也常写一些忧伤的诗,那么写的人肯定就是忧伤的,也可以说无法行动,写这样诗作的人,当然应该是不会行动的,但并不是每位诗人都是这样的,曹操还写诗呢,多豪迈啊,谁敢说他无法行动,呵呵......

所以,我认为写诗的人,是更忠实于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会更有动力活出自己,但因为敏感和细腻,也确实需要勇气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伤害,写诗就是一个途径,可以抒发,也可以鼓舞。可以说,能写出好诗的人,既忠诚于自己,也看得见世界,否则,他就写不出来好诗,流传不下。所以,我认为,他的方式,适合每一个人,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呵呵,不能接受的原因,当然就是恐惧了吧。所以,那个自私的学生,看似顽强,其实懦弱。强大的人想的不会是首先保护自己。而且,写诗和写文还是不一样的,写诗更自由,跨度更大,一个场面可以表达的潜在内容更多,更能让人无限回味,只有有足够开放程度的心灵,才有能力写出一首好诗。

然后就是那位自杀的男孩子,我没想到他会自杀,在他父亲抱着他的那一刻,我还在想还可以救回来,但他死了,我心里也很悲哀,流泪了,我就想,最容易自杀的,应该就是这些被父母压迫捆绑的小孩吧,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别人可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自杀,认为他心灵脆弱,为什么不能再等十年,忍耐十年,我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能等。我的性格某方面和他差不多(当然,我已修通自己的情结,不再会想自杀了)。 只不过我的父母对我的压迫不是学习而是其它方面而已。而且,船长只是让他把自己的感受和父亲沟通,而没有其它动作,这是不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老师最好要约见家长,和小孩一起进行三方会谈,有人撑腰,小孩才有可能敢说出自己的真话,像我,其实到现在还不会说我自己的感受,即使她愿意听,我也不会愿意说,因为一时要我说,我说不出来。这样,即使这位男生最终可能都没有说服父亲,但他会因为有老师的支援而不会自杀,而学会更加忍耐,寻找其它补偿方法,而不会干出傻事。但可悲的是,这个男生在剧中只是主角剧情线索的催化剂,呵呵。。。导演安排啦,但也不排除生活中真正发生这样的事,可以说,它应该是经常发生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