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时间:2024-11-02 17:44:15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篇1

寒假闲暇之余,阅读了王文老师的《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让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美国的教育突显了人性、张扬了个性、培养了秩序。捧读此书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启发深刻。下面就把我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没有读此书之前,心中一直认为美国是学生的天堂,学生的上课时间短,自由支配的时间那么多,好轻松呀!当读完此书的时候,这种感觉没有了。

一、人性化的教育服务

“登门授课”老师每天奔波于各个家庭之间,他们服务的对象可能是特殊教育的学生或因病不能到校的普通学生。多么人性化的服务。就连医院都可以拒收的重病学生,如果有上学的意愿,学校就得无条件地接收,并配有助教为其服务,好贴心。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对于残疾人,可以享受更多,直到21岁,根据美国的特殊教育法可以一直在公立学校接受免费且合适的教育。我们小区里就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已经到了学龄,但家长不放心把他送到普通的学校里,怕别的孩子欺负。自己认为,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吧。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去这么贴心地服务。

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

孩子能力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也就不同。美国的教育法赋予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但平等教育不是意味着让所有孩子授受一样教育。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天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如果平等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接受同等、一样的教育,无异于让所有同龄的孩子穿一样尺码的`鞋子。“因材施教”,强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倡分化式教育,这个思想表现在美国学校的课程提供和设置上灵活多样,课堂教育层次多,更表现在为有天赋学生提供的天才教育服务和帮助残疾学生学会生活上自理自力、学会一技之长的特殊教育上。同样是“因材施教”,在我们这里,更多地是强调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而美国,让更多的是从社会、教育部门就已经提供了一个“因材施教”的一个平台,教师只要去施教就可以了。

三、秩序化的教育学生

作者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对比起来,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就显得有些无所依从,没有什么法规是可以依据的。轻的不管用,重的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教师的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纪律的知识能力没有人去有意识的培养,只是有心地教师会向有在这方面稍有经验的老师取一个经,有的从书本上学一点而己,系统地学习地基本没有。我们平时的教研也只注重了知识能力的研讨。这一点王文老师在她的书中也有谈到,书中说她在国内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到了美国才接解到这么多的管理学生的知识。对此,自己真是非常赞同,我自认为自己对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善于钻研,乐于创新,成绩也一直可以,自己也愿意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耐心。但一旦遇到学生纪律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处理起来都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常常有顾此失彼的感觉,觉得自己管理班级不像自己教学科知识那么轻松。如果我们也有这么多好的资源可供我们在职的教师去学习地话,管理班级有据可依,而且会相对轻松。

总之,从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不一样的美国教育,让我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任何事物都两面性!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篇2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母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儿子的学习经历、自己在美国当资格执照教师的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

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王文老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后我茅塞顿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